網路上一位朋友「永夜天」引用了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中關於「木乃伊」的故事。於是我們在網路上熱烈討論起來。其文曰:

「回回田地有年七八十歲老人,自願捨身濟眾者,絕不飲食,惟澡身啖蜜。經月,便溺皆蜜。既死,國人殮以石棺,仍滿用蜜浸,鐫志歲月於棺蓋,瘞之,俟百年啟封,則蜜劑也。凡人損折肢體,食匕許,立癒。雖彼中亦不多得。俗曰蜜人,番言木乃伊。」

按「木乃伊」又名「木蜜納亦」,為古敘利亞文Mumiya’i音譯,阿拉伯文作Mumiya,波斯文作Mumiya,可能源自於波斯文moom(蠟、蜂蠟、黃蠟),又作「無名異」(見《宋史.大食傳》、《嶺外代答》)、「木蜜納亦」 (見《回回藥方》)。

做為元代後期《回回藥方》中的藥材,「木蜜納亦」的意思可能有四種:(一)指製作木乃伊乾屍的防腐劑,即普魯士紅(Prussian Brown)。(二)地蠟類的有機礦物藥,學名為Maltha(Gr.),為「瀝青」、「礦物焦油」、「軟瀝青」、「瀝青柏油膠」的意思,與乾屍無關。(這大概就是金庸小說中的「黑玉斷續膏」)(三)指埃及的乾屍,瀝青化的乾屍上會生成上述的地蠟類的有機礦物藥。(四)蜜製木乃伊,用蜂蜜與人的新鮮屍體合成木乃伊,以製造出瀝青化乾屍的效果。據現代中國藥學者研究,這種「瀝青」(Maltha(Gr.) )的療效為:「味甘平,主金瘡、折傷、內損、止痛、生肌肉。」(參見:宋峴,《回回藥方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

又,美國化學家Benjamin Silliman, Jr.開發出石油的燃料功能之前,北美印地安人以滲透出地表的石油為藥,用來治「頭疼、牙疼、耳聾、反胃、風濕、水腫、外傷」,據說是印地安酋長「紅外套」(Red Jacket)傳授給白人,才使白人注意到這種礦產。(參見: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薛絢 譯,《石油世紀》(The Prize: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台北:時報,1991。)

根據網路版的字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神秘的物質maltha的定義如下:

Maltha
SYLLABICATION: mal•tha
NOUN: A black, viscous natural bitumen. (黑色,有黏性的天然瀝青)
ETYMOLOGY: Middle English malthe, from Latin maltha, from Greek, a mixture of wax and pitch.(蠟與膠的混合) See mel-1 in Appendix I.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將「無名異」與「木乃伊」分列兩個不同條目。木乃伊條列於人肉條之後,只有抄錄陶氏之文,並評論:「陶氏所載如此,不知果有否,姑附卷末以俟博識。」無名異則列石部石類,與石鐘乳等同列。顯然李時珍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物質。《本草綱目》原文云:

無名異 (宋開寶)
[釋名](時珍曰)無名異,庾詞也。
[集解](志曰)無名異出大食國,生於石上。狀如黑石炭。番人以油鍊如黳。嚼之如餳。(頌曰)今廣州山石中,及宜州八星龍濟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彈丸,小者如黑石子。採無時。(學曰)無名異,形似石炭,味別。(時珍曰)生川廣深山中,而桂林極多。一包數百枚,小黑石子也。似蛇黃而色黑,近處山中亦時有之,用以煮蟹殺腥氣,煎鍊桐油收水氣,塗剪剪燈,則燈自斷也。

根據愛知大學編的《中日大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1996),無名異的定義如下:「無名異 [鑛]小量の酸化鐵を含む天然產の二酸化マンガン鑛。」此外,我在電腦網站上看到日本有很多名為「無名異燒」的陶器。可見日本也借用了中國宋代以來的音譯。但是,懂日文的朋友Pyrrosia告訴我:

「マンガン是錳,由葡文的mangan轉成假名的外來語」而「無名異燒的重鎮在佐渡,佐渡是日本產金的重鎮,從平安時代開始日本人就知道那裡產金。佐渡的相川金山,現已廢坑,但在一九九二為止的累計產量是全國金產量第一。而『無名異」,則是佐渡金山出產的,顆粒細小的一種紅土。這種土,在江戶時期作為藥用,因為是有效的止血劑而備受珍視。此外,他們也相信用無名異土燒成的器皿飲茶,將可預防中風。無命異之所以是紅色,是因為它含有許多『酸化鐵』(氧化鐵?),所以大部分的無名異燒會因此呈現出獨特的紅色。而無名異燒若是經過長期的使用,會漸漸變成黑色。」

可見日本的「無名異」與《本草綱目》中的「無名異」意思不同,似乎比較接近前述的「普魯士紅」。什麼是普魯士紅?

普魯士紅(Prussian Brown)是普魯士藍系列之一,該系列還有普魯士綠與普魯士白,其化學符號如下--

Prussian blue systems

Prussian blue : [FeIIIFeII(CN)6]
Prussian brown: [FeIIIFeIII(CN)6]
Prussian green: [FeIII3{FeIII(CN)6}2{FeII(CN)6}]
Prussian white: [FeIIFeII(CN)6]2

(參見:Natalie M. Rowley & Roger J. Mortimer, ”New electrochromic materials,” Science Progress (2002), 85 (3), 243–262.
引自:http://www1.scilet.com/Papers/sciprog/sc853/SP_Rowley.pdf)

普魯士藍是柏林的顏料發明家Diesbach of Berlin於1704年做氧化鐵實驗時意外發明的顏料,這是第一種由人工合成的顏料,1724年以後藝術家開始使用這種顏色,當時廣受歐洲大眾的歡迎。至於普魯士藍與普魯士紅的關係,照上引化學符號所示,一個是二價鐵一個是三價鐵。用通俗的話來講普魯是藍是「初級氧化鐵、硫酸鹽與鐵氰化物」(Iron protoxide sulphate and prussiate solution),而普魯士紅則是「焦炭化的普魯士藍」(Charred Prussian Blue)。
(參見: http://webexhibits.org/pigments/indiv/history/prussblue.html
http://www.artrenewal.org/museum/b/Bouguereau_William/mark_walker4.asp)

而一般的英文字典中只能找到普魯士藍的解釋:

Prussian Blue
NOUN: 1. An insoluble dark blue pigment and dye, ferric(三價鐵的) ferrocyanide(鐵氰化物) or one of its modifications. 2. See iron blue. 3. A moderate to strong blue or deep greenish blue.
ETYMOLOGY:From its having been discovered by an 18th-century color-maker in Berlin (then in Prussia).
(引自: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

Prussian Blue
a dark blue, crystalline, water-insoluble pigment, Fe4[Fe(CN)6]3, produced by reacting ferrocyanic acid or a ferrocyanide(鐵氰化物) with a ferric compound; used in painting, fabric printing, and laundry bluing.
(引自: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關於化工的專業知識,已超出我的語言考證能力之外。普魯士紅與日本的「無名異」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尚須要進一步探索。最後,我很不祥地想到了以前在《莊子.外物》中讀過「萇宏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蜀國在四川,川東有懸棺葬,也算是木乃伊的一種,此處的「碧血」是否也與「瀝青」有關呢?這引起我無限的聯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madev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