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巴拉圭是台灣的地理對蹠點(antipodes),也就是說,台灣在地球上的正對面為巴拉圭。對蹠點很容易計算,不過是經度轉180度、緯度南北互換,例如台灣為在東經121度、北緯24度,對蹠點即為西經59度、南緯24度。

最近讀到兩本關於國民黨的有趣研究:

.深町英夫,《近代廣東的政黨
社會國家——中國國民黨及其黨國體制的形成過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Thomas A. Marks,李厚壯、張聯祺等譯,《王昇與國民黨:反革命運動在中國》(Counterrevolution in Chian: Wang Sheng & the Kuomintang)(台北:時英,2003)

深町英夫分析了國民黨早期組織呈現「一盤散沙」狀態的實況與成因。有趣的是孫文的兄長孫眉在夏威夷群島的奧阿厚(Oahu)、茂宜(Maui)兩島租借了開墾區,還娶了茂宜島王族的婦人為妻。(對,「國父」的大嫂是夏威夷公主!)當時夏威夷名義上仍為獨立的王國,國王卡拉卡瓦(King David Kalakaua, 1874-1891在位)雖然被歐美人士稱為「快樂君王」(Merrie Monarch),但他即位時夏威夷原住民已不敵外來移民的壓力,淪為群島的「少數民族」。卡拉卡瓦國王企圖採用學習歐洲外交禮儀與合縱連橫的策略來確保王國的獨立,大借外債修築豪華的愛拉尼奧宮裝點王室門面,又出訪美國、印度、埃及、日本與東南亞各地,甚至向日本皇室提出通婚的請求(但被拒絕),然而,夏威夷王國卻沒有泰國王室那樣的實力和運氣,終究無法在歐美列強的夾縫中求生存。

1887年杜爾(Sanford Dole)領導的「改革黨」(Reform Party)與義勇軍「火奴魯魯步槍隊」(Honolulu Rifles)強迫卡拉卡瓦通過新憲法,其內容不但限制王權,還將選舉權只授與白人,排除了夏威夷人與亞裔移民的參政權(當時華人移民約有二萬五千人,占人口四分之一),史稱「刺刀憲法」(Bayonet Constitution)

後來老王逝世,王妹利利奧架蘭尼(Liliuokalani)即位,企圖頒布新憲收回王權,於是,1893年美籍移民聯合美國大使及海軍以武力推翻了王室,在1894年成立了杜爾為總統的夏威夷共和國。就在1893年,夏威夷華人成立了「中西擴論會」,以抵抗美國人的排華運動,其會員後來大多成為孫文「興中會」的原始會員。可見中國的民族主義與共和革命的雛型起源於「夏威夷經驗」。

至於王昇,假如要罵他酷吏、鷹犬、劊子手,我想王上將大概也會唾面自乾、無動於衷吧...但事實上我上述的講法,頗有以作賤(歷史)人物以彰顯自我的批判精神的虛榮感,仔細想想是卑鄙的行為,畢竟對1977年才出生的我而言,對威權政治時代的一切實在缺乏體驗。王昇的確是個爭議性的人物,不過對於蔣經國來說,他還算是個服從命令的忠誠部屬,我想這點他已用八年的巴拉圭大使生涯(1984-1992)加以證明。所謂的「台灣經驗」,有一部分是立基於蔣經國的「贛南經驗」與「上海經驗」,而王昇正是小蔣從贛南邊陲小縣提拔出來的人物,一路走來,無論我們的主觀意願如何,王昇是戰後台灣社會的「系統設計者」之一,這也是無可挽回的事。


Thomas A. Marks
為王昇的名譽平反的立場,可能會令許多人感到不悅。不過我感興趣的部分是王昇的「巴拉圭經驗」,當他被「流放」到該地時,他發現自己宛如重反贛南。因為巴拉圭是南美最貧窮的內陸國,其面積雖是台灣的11倍,但1984年時僅有350萬人口,其地形為高原、河谷平原和低地沼澤,缺乏礦產,農業技術落後,更無工業基礎可言。巴國獨裁者史托斯納爾(Alfredo Stroessner)1954年以來掌權長達29年,造成社會貧富不均、經濟凋蔽,政權岌岌可危。


1960
年代以後,台灣在缺乏邦交國的情況下,自然與之一拍即合,於是台灣大量收購巴國的農產品並派遣農技團,巴國則派遣政軍人員來台受訓,復興崗的政戰訓練當然是不可避免的一環。而王昇正是復興崗的「精神導師」!他到了巴拉圭之後,巴國政、軍兩界不乏他以前的學生。在八年大使任內,王昇協助巴國建立了21所農業發展中心,並協助策畫了農會信用部等機制。1989年巴國第二號人物羅德里格(Anders Rodriguez)將軍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史托斯納爾,首都的戰鬥波及大使館區,但王昇堅守官邸並未撤退,事後使館人員在周圍撿拾到一堆彈殼,總計有三公斤重。政變後王昇說服羅德里格繼續保持對台邦交,當時巴國人民咸懷恨台灣經援獨裁者,又對華僑(約七千人)不成人口比例的的經濟實力不滿,對此王昇皆以真誠協助其農業技術與農村發展,做為化解誤會的方式。在蔣經國已去世後,台灣的政治急速變動的情況下,他仍在巴國一待八年努力工作,我想這點應該給予肯定。

此外,,他將巴國「一盤散沙」的華僑組織為24個「敦親睦鄰小組」,辦起「救國團」式的活動(如捐血、假日野餐),還募款創建了一所中華文化僑校,減少了當地華僑遭歹徒或不良警察騷擾的機率。其夫人也頗為不可思議地在天主教國家成立了「中華福音傳道基督團契」,傳播新教的福音,最後發展成十個分堂,除了華人外尚有五百多名當地人的宗教團體!王昇的「巴拉圭經驗」,照見了所謂「台灣經驗」的機制,也與「贛南經驗」遙遙相對,所謂歷史重演大概就是如此吧!1992年王昇回到台灣,彷彿經歷一場「里伯大夢」(the dream of Rip Van Winkle),他淡出政壇養老,其功罪可能要再過數十年更多軍事檔案解密後,才能準確的論斷吧!

 

 

參考書目:

 

深町英夫,《近代廣東的政黨社會國家——中國國民黨及其黨國體制的形成過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Thomas A. Marks
,李厚壯、張聯祺等譯,《王昇與國民黨:反革命運動在中國》(Counterrevolution in Chian: Wang Sheng & the Kuomintang)(台北:時英,2003)

I. C. Campbell,蔡百銓 譯,《大洋洲史》(A History of Pacific Islands)(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madev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